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家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000家,與上年相比增加39家。同時虧損企業60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8家,虧損面為10.13%。
中國家具行業整體虧損總額不斷增加,2017年虧損總額已經達到22.5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3.2億元。
到2018上半年全國家具制造業企業數量已經增長至6217家,其中虧損958家,虧損面為15.4%,虧損總額達20.6億元。
從2012-2017年間,我國家具類零售整體保持平穩增長趨勢。2012-2017年全國家具類零售額持續增長,2017年零售總額達2809億元,相比2016年的2781億元增加了28億元;
2018年全國家具類消費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長趨勢,預計2018年全國家具類零售額將突破3000億元。
總體來看,近幾年來,我國家具制造業虧損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虧損額也達到了新高值,2017年虧損達22億元,而2018上半年虧損額也已經超過20億,到2018年底虧損數字將進一步擴大。
這兩天行業龍頭企業的隕落也給家具業企業帶來警示:我國家具行業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家具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產品風格越來越多樣化,產品競爭也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
國內家具消費將呈現“兩極化”的發展趨勢,一極是高檔家具消費方興未艾,另一極是平價家具產品的流行。
從“明星企業”到破產倒閉,兩家福建家具企業的遭遇,只是全國家具行業的縮影。
過去的這幾年,我們看到中國互聯網企業爆炸式發展,卻忽視了背后還有一大批傳統的實業工廠舉步維艱,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以家具行業為例,在過去三年深陷倒閉潮,眾多昔日的行業“明星”企業,漸漸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
家具企業艱難度日,是天災還是人禍?
在外界看來,家具行業的“苦果”是自己一手釀成的。作為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行業,被淘汰似乎理所應當。
2018年1月1日,經歷了6年立法、兩次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一紙令下,家具行業“瑟瑟發抖”。
據了解,目前已有近30個省(市、自治區)陸續公布了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環保稅具體使用稅額及項目數。
其中,北京市收費標準全國最高,江蘇、天津、河北、四川等省市環保稅標準為最低標準的3-5倍。
這意味著什么?以一家年產值5000萬元的中型家具企業為例,以后每年度需繳納大氣污染物稅額,累計約6-12萬元;需繳納水污染物稅額,累計約8-15萬元;
需繳納鋸末,粉塵,化工垃圾,等固體廢物稅額,累計約15-30萬元;而需繳納噪聲稅額,累計約為每月5000-2萬元。
總結下來,一家中型生產企業的年度環保稅額,應該在30-70萬元。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對于原本微利的廠家而言儼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事實上,環保稅開征對家居行業的沖擊不止于此。廠家把環保稅轉嫁到產品價格上,于是我們看到一幅“全線漲價”的景象——從原材料到配件再到成品,家居生產各環節征收環保稅,層層疊加在一起,堪稱全線漲價。
尤其是沙發軟床、板式家具、浴室柜、花灑、水龍頭、馬桶等衛浴產品,其漲價幅度將非常驚人。停產,限產,關停,查封,原料價格上漲,工人漲工資..........對于家居行業來說,這樣難過的日子似乎漫長得看不到盡頭。
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快速發展期后,難道曾經風風光光的家具行業真迎來了倒閉潮?